首页 资讯 正文

童心飞扬庆六一 红色基因永传承——西安经开区各学校举办多彩活动欢度儿童节

体育正文 91 0

童心飞扬庆六一 红色基因永传承——西安经开区各学校举办多彩活动欢度儿童节

童心飞扬庆六一 红色基因永传承——西安经开区各学校举办多彩活动欢度儿童节

记者踏访红色纪念场馆追寻革命先辈(xiānbèi)齐家之道——

红色的(de)家风 浩然的正气

■解放军报记者(jìzhě) 严 珊 梅常伟 岳雨彤

武警陕西总队延安支队组织部分党员在延安红色(hóngsè)家风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。杜威龙摄(lóngshè)

初夏时节,大江南北绿荫(lǜyīn)渐浓、山川染翠。

记者一行(yīxíng)从首都北京出发,下三湘、走川渝、访延安,追寻革命先辈红色家风的印记(yìnjì)。

家庭(jiātíng)、家人、家教、家规……一路走来,记者看到舐犊深情也看到家国大义,看到身体力行也看到耳提面命,公与私的(de)考验、情与理(qíngyǔlǐ)的取舍、严与爱的辩证,汇成充盈着清风(qīngfēng)正气的红色家风,生生不息、历久弥新。

回头望(wàng)、向前走,一个问题始终萦绕记者心头:我们这代人该给子孙后代留下怎样的家风(jiāfēng)遗产?

父辈身教在前,晚辈践行在后(hòu)——

以身作则是最好的(de)家教

首都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的东侧,中国共产党(zhōngguógòngchǎndǎng)历史展览馆巍然矗立。

步入一个个展厅,在2600余幅(yúfú)图片、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中,记者看到了毛泽东曾经珍藏的儿子毛岸英穿过的衣物、赵一曼写给儿子的绝笔信(xìn)……其中,一张父子的合影让(ràng)记者驻足良久。

父亲是彭湃,一位出身大地主家庭的共产党员(gòngchǎndǎngyuán),家里拥有“鸦飞(yāfēi)不过的田产”。当年为了革命,他说服家人把土地分给贫苦农民,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,被称为“农民运动大王(dàiwáng)”。

其中(qízhōng)一个儿子是彭士禄,新中国核(hé)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,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,为共和国(gònghéguó)的核事业隐姓埋名大半生。

1929年,彭湃高唱着《国际歌》慷慨赴死时(shí),彭士禄还不满4岁。往后岁月,父亲(fùqīn)对儿子所有的陪伴便只剩下这张模糊不清的合影,上面写着“彭湃及他(tā)的小乖乖”,那是彭湃亲笔写下的父爱。

“父亲(fùqīn)将家产毫无保留分给农民,为革命牺牲;儿子把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奉献给祖国,终生不渝。这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家风(jiāfēng)。”凝视这张父子合影,听着解说员(jiěshuōyuán)的点睛之语,记者感慨万千。

湖南(húnán)湘潭,彭德怀纪念馆,在曾保存过“八万言书”手稿(shǒugǎo)的瓷坛前,讲解员贺阳为记者再现了彭德怀与侄女彭钢的一段对话——

“你当你的国防部长,干嘛(gànma)要去管经济问题?”1959年,彭德怀遭到错误批判后,彭钢忍不住问他。“我怎么能不管呢?我是共产党员!”彭德怀说(shuō)着激动起来,“我要对人民负责(fùzé)!”

“公而忘私的境界,具有感召后辈(hòubèi)的强大力量。”贺阳介绍,彭钢后来从事(cóngshì)军队纪检工作,她曾说“伯伯的话让我受用一生”。

离开湘潭,一路驱车(qūchē)200多公里,记者来到位于湖南永兴的黄克诚故居纪念馆,讲解员周小玲为记者动容(dòngróng)地讲述(jiǎngshù)了黄克诚大将的人生最后时光——

1986年,黄克诚病重被送进医院,但他拒绝治疗,要求(yāoqiú)把药留给能工作的同志。他反复说:“我这样一个油尽灯枯的人,为人民(rénmín)做不了什么,为什么还要(háiyào)花费人民的钱财来治病?”

“受黄克诚影响,他(tā)的几个子女都在各自领域为国尽力、克己奉公。小儿子黄晴结婚时,用(yòng)自行车把新娘接到家中,一起吃了顿饭,就算把婚事(hūnshì)办了。”周小玲说。

一路追寻,有赞叹有敬服。李大钊烈士,当年经常捐出薪俸接济贫寒学生和革命青年(qīngnián)。他(tā)牺牲后,有报纸报道,“李大钊平昔不事储蓄,身后极为萧条”,李宅室内“空无家具,即有亦甚破烂”;他的(de)儿子李葆华,担任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,却一直住(zhù)着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住房,屋内是老旧(lǎojiù)的三合板家具;李葆华的儿子李宏塔,常年(chángnián)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(shàngxiàbān),一家三口在仅有55平方米的两居室里,住了16年……

革命家庭,祖孙三代,就这样接力传承,延续着(zhe)优良家风。

不许私用(sīyòng)公物,不许自视特殊,不许搞不正之风——

厚爱就要严管(yánguǎn),严管才是厚爱

一个雨过初晴的(de)夏日午后(wǔhòu),位于重庆开州盛山公园的刘伯承同志纪念馆,迎来一批批参观者(cānguānzhě)。记者注意到,一个展柜(zhǎnguì)前,人们常常驻足停留,不由自主地轻轻读出声来,口音虽然天南海北,语气却是一样庄重。

展柜中摆放的是一部老式磨损的拨盘式电话机,旁边泛黄的纸上,写有(yǒu)这样一段话:“孩子们!这长途电话是公家为爸爸(bàbà)办公而装置的,你们私事(sīshì)不能用这个电话,更不能把亲友带来打电话。”

不到50个字,是父母对儿女的(de)叮嘱(dīngzhǔ),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为公与私划定的界线。

在一块展板上,记者看到刘伯承立下(lìxià)的另一条规矩:子女成家后必须从(cóng)国家分给他的住房搬出去,否则“就叫特殊(tèshū),群众知道了,就不服你共产党的气”。

“很多人没想到,当年领导干部家里管得这么严。”纪念馆馆长黄天亮告诉(gàosù)记者(jìzhě),一些年轻的观众不(bù)了解时代背景,甚至会不理解,觉得这是“不讲亲情”。

其实,在记者看来,这样的不解,不仅一些年轻人会有,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属子女(zǐnǚ)最初也多少会有。记者想起多年前,采访徐向前女儿徐鲁溪时,她讲(jiǎng)起的一段往事(wǎngshì)——

上世纪80年代初,徐鲁溪所在单位调整住房(fáng),把她住了(le)多年的只有8平方米的小房子换成了面积大(dà)一些的。徐向前听说后把她叫过去,劈头盖脸一顿审问:“是正常调的房,还是搞(gǎo)了不正当活动?是不是托人说了话?要是搞不正之风,马上(mǎshàng)退出去……”直到徐鲁溪说清原委,才算作罢。

“当时(dāngshí)也觉得委屈,差点哭了。”徐鲁溪回忆说(shuō),越到后来越能理解,父亲的严格是一种更深沉的爱。

厚爱就要严管,严管才(cái)是厚爱——这些年,黄天亮留意搜集中国共产党人家教家风方面的(de)故事,发现老一辈革命家普遍对(duì)亲属子女管得比较严,不(bù)允许他们自视特殊、有高人一等的想法,更不允许他们打着自己的旗号收受好处,乱说话,乱办事。

从展厅回到办公室,黄天亮拿出厚厚(hòuhòu)一沓资料,如数家珍地向记者(jìzhě)讲述:周恩来要求亲属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自己的关系;彭德怀主动要求给侄子压低一级授衔;罗瑞卿要求子女上学填(tián)表时只(zhǐ)填母亲的名字……

家风好,就能家道兴盛、和顺美满;家风差,难免殃及子孙(zǐsūn)、贻害社会。黄天亮(tiānliàng)说,近年一些腐败案例(ànlì)表明,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因为过不了亲情关,经不住“枕边风”“膝下雨”,被亲属子女拖下水(tuōxiàshuǐ),发展为“裙带腐败”“衙内腐败”。

走出纪念馆,晚霞似火、铺满天际,看着人们往家的方向走去(qù),记者蓦地想起一段极具哲思的比喻:“家”和“冢”两个字,区别就在于那个(nàgè)“点”摆在什么位置,这就像家庭建设(jiànshè)一样,对亲属子女(zǐnǚ)要求高一点,才能成为幸福之家,低一点就可能葬送一个好家庭。

选择“家”,还是(háishì)“冢”?显而易见。

我们革命队伍也是一个大家庭(dàjiātíng),也讲究红色家风——

好家风是守规矩守出来的(de)

记者(jìzhě)辗转抵达延安时,黄土高原上的山桃花开得正艳,片片(piànpiàn)花海,覆在山坡上。

市郊,走进窑洞造型的(de)红色门廊,记者(jìzhě)来到延安红色家风馆。该场馆2021年6月建成(jiànchéng)开馆,截至今年5月,参观人数超过13万人次。

听说林伯渠当(dāng)了“大官”,老家一位亲属(qīnshǔ)连写6封信,请求他给孩子安排一份工作,林伯渠没有答应(dāyìng);贺龙(hèlóng)的儿子考大学失利,希望贺龙出面帮忙,但他没有答应……听着讲解员的讲述,人群中有人点头,有人陷入沉思。

“越是家事越考验人。不少领导干部就是被家人的(de)私心私欲所绑架,从而偏离正确轨道直至走上不归路(bùguīlù)……”记者在采访本上记录时,听到(tīngdào)近旁一名中年人小声说道。

交流中记者得知,这名中年人是来自陕西省委党校的(de)吴永教授,正带着学员进行家风传承与领导干部作风养成相关性的研究。吴教授说,他们(tāmen)前期梳理研究大量资料发现,涵养(hányǎng)好家风、保持好作风,必须坚持原则(jiānchíyuánzé)、严守纪律规矩,这需要很强的斗争精神。

“我们革命队伍也(yě)是一个大家庭,也讲究红色家风。”听说记者在进行红色家风主题的采访,吴教授分享(fēnxiǎng)了两个故事——

一个是退礼。一次,彭德怀的(de)一位老部下为感谢他的培养,托人送了一些烟酒(yānjiǔ)到家中。彭德怀让人将(jiāng)烟酒退回,并且附信批评:“革命同志之间的情谊不应靠物质来表达,要把心思放在为人民服务上。”

另一个(yígè)是退席(tuìxí)。1958年,陶铸带领干部去粤东调研生产情况。为表示重视与欢迎,一个接待单位将各种菜肴(càiyáo)摆了一桌子。陶铸十分气愤,仅匆匆吃了一碗白米饭就退席。

“总怕伤害自己和(hé)家人、部属之间的(de)感情,就可能会伤害党和人民的感情。”吴教授告诉记者,“党员干部在小事小节上(shàng)守住原则底线,才能传承好家风。”

这些话,让记者不禁想起(xiǎngqǐ)周恩来的侄子周尔均(zhōuěrjūn)接受采访时讲到的“西花厅维修风波”。

那年,工作人员趁着周恩来(zhōuēnlái)和邓颖超出差,未经(wèijīng)本人同意,对西花厅进行了一次简单维修。周恩来回来之后,看到西花厅变了样,十分生气,坚决不住在(zài)西花厅。

“他们知道伯父的作风,担心他不接受、不同意,所以(suǒyǐ)只是铺铺地毯、刷刷墙面,家具就没怎么换,连床都是从别的地方搬来的闲置家具。”周尔均说,当时去看望伯父时,恰好碰上他发脾气批评工作人员,便从旁劝慰。周恩来对他说了这样(zhèyàng)一番话:“我(wǒ)是这个国家的总理,如果我带头这样做,下面就会(huì)跟着干……一级(yījí)一级地这样上行下效(shàngxíngxiàxiào),就不知道会造成什么样的严重后果!”

后来,直到工作人员将那里恢复原状,周恩来(zhōuēnlái)才住回西花厅。

这件事以及周恩来的“十条家规”让周尔均对红色家风有了更(gèng)深刻地理解——“在党性原则面前,半步都不能(bùnéng)退!”

家风从来不是(shì)私事小事

习主席指出,领导干部(gànbù)的家风(jiāfēng),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,而且关系党风政风。

采访回到北京(běijīng),记者再一次来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,在一个绣着(zhe)“娘的心”的针线包前,耳边回响起这样一段话:“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(jiājiào),有什么样(shénmeyàng)的家教,就有什么样的人。”

家庭,是社会(shèhuì)肌体的细胞;家风,是社会风气的发源地。家风正则民心(mínxīn)淳,民风清则社稷安。家风从来不是私事小事,而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,能够带动(dàidòng)党风政风、引领民风社风。新(xīn)(xīn)时代新征程,面对各种挑战考验、诱惑风险,尤其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家风。守好初心,坚决不谋一己一家一族之私;立(lì)下决心,过好亲情关、管好身边人、育好下一代。

家齐,国治,天下安。让(ràng)我们共同努力(gòngtóngnǔlì),加强家风建设,让好家风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厚道德滋养和持久精神动力。

童心飞扬庆六一 红色基因永传承——西安经开区各学校举办多彩活动欢度儿童节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